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戰略背景下,“共富工坊”作為浙江創新實踐的重要載體,已成為激活鄉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路徑。然而,西部民族地區因資源稟賦、產業基礎、文化差異等因素限制,“共富工坊”的推廣面臨諸多挑戰。如何將浙江經驗因地制宜地嵌入西部,成為東西協作的關鍵課題。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浙江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工程管理學院師生團隊開展了一項關于“共富工坊”東西協作模式的調查研究。該團隊在黃筱怡、王芷若、邵莉娟等老師的指導下,對浙江省11個地市的318個“共富工坊”進行了系統調研,圍繞產業帶動型、村企共建型和文化傳承型三種典型實踐模式開展了深入探索,并重點選取了“清隱山居”、“小河坑文創園”、“喜曼藍富”三個具有代表性的工坊進行了深入分析,并赴新疆、內蒙古、青海等西部民族地區開展對比調研。
為進一步助力西部民族地區發展,團隊借鑒浙江經驗,選取青?!芭畠豪C”非遺工坊開展創新實踐。通過采取成立“浙”青緣非遺工作室,推動四方幫扶協議簽訂,引入浙江企業資源,建立標準化生產流程,開設“非遺傳承班”培養復合型人才等實踐舉措,實現“女兒繡”非遺工坊銷售額的突破,帶動150余名當地婦女就業,人均月增收超過1000元。
該研究成果已獲得青海省甘都鎮當地政府的認可,并計劃在新疆、內蒙古等地進一步推廣。研究團隊負責人雷慧芳表示:“共富工坊的核心在于因地制宜,既要借鑒浙江的成功經驗,又要尊重西部地區的文化特色和產業基礎。未來,我們將深化一地一策的精準幫扶模式,助力更多西部鄉村發展?!?/p>
隨著東西部協作的深入推進,這一模式有望為民族地區共同富裕提供可復制的范例,推動共富工坊建設在西部落地生根,讓鄉村發展更具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