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概況
長春建筑學院是一所以工為主,工、管、文、農、藝、醫多學科相互支撐、協調發展的民辦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學校成立于2000年6月;2004年2月,經教育部確認為實施普通本科高等教育的獨立學院;2011年4月,經教育部正式批準轉設為民辦普通本科高等學校。2017年12月,被確定為吉林省碩士學位授予權立項建設單位;2019年1月,獲評“吉林省十佳口碑高校”;2019年3月,入選第三屆“中國民辦教育百強”。2019年9月,被確定為吉林省“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高校。2020-2024年連續五年獲評吉林省最受中學信賴本科高校。2025年榮居校友會中國民辦大學排名(1類)第十二名,連續兩年進入全國前二十強。
學?,F有奢嶺、高新兩個校區。奢嶺校區坐落在5A級風景區——凈月潭國家森林公園南端,風景秀美幽靜,生態環境宜人。高新校區坐落在高新技術開發區火炬路1519號,廊橋臺榭,錯落有致。校園占地面積92.83萬㎡,建筑面積47.40萬㎡。學?,F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6061人,圖書館藏書144.6萬冊,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13317萬元。
學校設有建筑與規劃學院、土木工程學院、城建學院、電氣信息學院、管理學院、交通學院、文化創意產業學院、公共藝術學院、健康產業學院、人工智能產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基礎教學部、體育教研部、創新創業學院、國際交流學院等15個教學單位。開設了45個行業特色鮮明的本科專業,形成了土木建筑類、電氣信息類、工程管理類、藝術設計類、健康類、人工智能類六個與產業鏈對接的專業集群。學校設計學學科為吉林省優勢特色學科B類;建筑與規劃學院是省級專業特色學院;環境設計、工程造價2個專業是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專業A類;環境設計、工程造價、土木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自動化、建筑學等7個專業是省級一流專業;土木工程專業是省級品牌專業;土木工程、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電氣工程及自動化3個專業是省級卓越工程師教育培育計劃試點專業;建筑學、土木工程兩個專業是省級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專業建設項目;職場實態下的設計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和土木工程專業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是省級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學?,F有國家級一流課程1門,省級一流課程12門、省級學科育人示范課2門、省級精品課4門、省級優秀課23門、省級在線開放課程1門、省級校企合作開發課程1門、省級重點教材立項建設1項、省級課程思政師范項目3項。
學校現有專任教師675人,其中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教師224人,具有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的505人。擁有“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3人;省突出貢獻專家1人;長白山技能名師1人;省級優秀教師2人;省高教學會專家5人;省拔尖創新人才一層次1人,二層次1人;省社會科學“十四五”規劃學科專家2人;長春市“師德標兵”1人。省級高等教育研究基地2個。省級“雙師雙能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1個。建成省級優秀教學團隊3個、吉林省高校創新團隊1個。獲得吉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5項;省級教育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5項、三等獎12項;省級高教科研成果獎一等獎3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45項;省級各類教學大賽獎202項。教師學術梯隊結構合理,一大批年富力強的中青年教師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嶄露頭角,為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提供了強有力的師資保障。
學??蒲泄ぷ髟谕聊窘ㄖ㈦娮有畔?、文化創意等領域形成了鮮明的特色和優勢?,F有國家級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群1個、省級重點科研平臺19個、省級高校創新團隊1個、校級重點科研平臺11個。學校承擔省級以上科研項目505項;發表學術論文3000余篇;獲得專利300余項,其中發明專利14項,科技成果轉化33項;獲得省部級科研獎項30余項,其中獲得吉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項、三等獎5項;獲得吉林省社科優秀成果獎二等獎1項;長春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1項、三等獎2項。長春市第一屆創新杯高價值專利大賽最佳組織獎及單項專利獲獎1項,其他科研成果獎百余項,出版學術專著多部?!靶∥⑽膭撈髽I經營管理人才培養”獲批國家藝術基金2018年度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該項目是繼完成國家文化創新工程、國家文化科技提升計劃項目后的又一獲批國家資助項目。
學校始終堅持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積極探索特色人才培養模式。我們采用交叉融合式的教育模式,重塑教育的教與學,形成了土建與管理類交叉、文化創意專業交叉人才培養模式;我們植入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辦學,打造了多元結構的職場實態模式;我們實施了學生多專業聯合畢業設計,打破了建筑類人才單專業培養桎梏的橫縱聯合模式;我們推進了以賽促學,以賽促訓,以賽促教,以賽代考,以作品代作業的大賽實戰模式;我們還探索了以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為基本途徑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雙元驅動模式。學校現有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50余項、省級人才培養改革示范項目1項。建有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1個、國家級大學生創業孵化園1個、國家級大學生創客工場1個、省級大學生創業園1個、吉林省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3個、吉林省本科高校卓越人才培養校外實踐基地2個、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培訓中心1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
學生在各級各類學科專業大賽中屢獲佳績。近三年,學生獲省級及以上獎項2022年1450人次、2023年1207人次、2024年2880人次。其中,獲國際級和國家級特等獎及一、二等獎2022年99人次、2023年39人次、2024年90人次;獲省級一等獎2022年118人次、2023年164人次、2024年194人次。
目前,學校已經向社會輸送4萬余名畢業生,畢業生就業率近年來始終保持在90%以上,畢業生就業質量穩步提高。其中,25%左右的畢業生進入中大中型國有企業就業,30%左右的畢業生進入北京、上海、浙江、廣東等發達地區就業;45%左右的畢業生服務吉林省經濟發展。
畢業生中有80%活躍在國家基本建設和文化藝術領域,成為建筑、設計、施工、管理等領域的中堅力量。畢業生在專業素質、實踐能力、敬業精神、適應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創新精神等方面得到社會和企業的認可。一大批畢業生已經成為企業管理精英和技術骨干。在社會上逐漸形成了下得去、用得上、信得過、干得好的新長建品牌。
學校重視開放辦學,先后與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瑞典、新加坡、韓國、等國家和臺灣地區的20余所高校、科研機構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學校于2015年、2017年、2019年、2023年成功舉辦四屆海峽兩岸大學校長論壇,兩岸上百所高校校長出席論壇,對促進海峽兩岸大學間交流與合作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和推動作用。學校于2019年成功加入一帶一路建筑類大學國際聯盟。廣泛開展與聯盟高校間聯合人才培養、師生交流互訪、校際學科專業競賽等學習與交流合作,學校師生在聯盟的歷屆競賽中不斷取得優異成果,為學校的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并以實際行動為“一帶一路”建設向縱深推進做出積極貢獻。
學校面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堅持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產業升級創新為辦學宗旨,堅持學科建設為引領,以轉型發展為重點,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求發展,以創新求提升,實施優特強發展戰略,正朝著建設一所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闊步前進。
專升本招生專業
健康產業學院
學院簡介:
健康產業學院是長春建筑學院的十個分院之一。始建于2018年3月。是學校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行業產業轉型升級為著眼點的一項戰略舉措;也是學校學科專業合理布局的體現;更是適應“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要求。
學院秉承學校“以人為本、突出特色、從嚴培育、質量立校”的辦學理念,培育具有健全人格和自我完善能力、具有扎實的健康醫學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應用能力,良好的創新創業意識,崇高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目前,學院圍繞健康產業設置三個本科專業,即護理學專業、康復治療學專業和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一個專升本專業,即護理學專升本專業。現有在校生1389人。
本著辦學以教師為中心的理念,努力打造高素質師資隊伍?,F有專兼職教師3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8人,博士1人,碩士17人,雙師型16人。初步形成了一支職稱結構與學歷結構合理;愛崗敬業、理念先進、技能嫻熟、教學水平較高;富有創新精神和國際視野的雙師結構專業教學團隊,師資隊伍精良。目前,設有三個專業教研室,即護理學專業教研室、康復治療學專業教研室、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教研室。
學校重視應用型人才培養,強化實踐技能訓練。學院擁有5000余平米的實驗實訓(技能)教學中心。中心設有醫學形態學虛擬仿真實訓室、醫學機能學虛擬仿真實訓室、基礎護理技能實訓室、健康評估實訓室、康復專業實訓室(傳統療法技能實訓室、OT實訓室、PT實訓室)、數碼互動實訓室(虛擬仿真實驗室)健康管理綜合實訓室等基礎與專業技能實驗實訓室等,為實驗教學、技能訓練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與保障。在滿足本科教學的同時,可為科學研究、賽事培訓、職業教育、健康教育與培訓提供相應的技能實驗實訓平臺和為科研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礎實驗條件。
學院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充分發揮多專業與學科綜合優勢,以健康與社會照護專業集群為核心,形成了“一老一小”為特色的培養體系。
學院與省內外十余所三級甲等醫院和數家長三角、珠三角發達地區醫院、醫療機構、養老機構、孕產機構建立了穩定的課間實習和生產實習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為學生們的實踐教學提供穩定的保障,并為學生就業、創業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為實現產學研一體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也為實現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為特色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提供良好的條件。
在未來的發展中,學院構建適應健康產業發展需要的人才培養體系和辦學保障體系;加快教師隊伍建設,構建高素質教學團隊;完善實踐教學設施與條件,提高學生專業技能水平;挖掘現有資源,拓展專業領域,打造健康類專業集群;積極推進教學改革和教學研究,適應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和教育理念的轉變;強化校企融合、產教協同、產學研一體化的意識和理念,形成特有的、全新的教育模式;積極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以創新帶動科研工作的深入開展;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求發展,突出學院的辦學特色和優勢,實現規模-結構-質量-效益的有機統一。
護理學專業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較系統的護理學及相關醫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具有現代護理所必須的臨床護理能力、初步的教學能力、管理能力、科研能力以及終身學習能力和良好的職業素質,能適應社會多元化護理發展要求和行業需求為特色的應用型專業人才。
主要課程: 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病原生物學、健康評估、護理學基礎、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婦產科護理學、兒科護理學、社區護理學、急救護理學、康復護理學等課程。
就業方向:本專業學生畢業后可在各類綜合醫院、??漆t院、急救中心、社區醫療服務中心、衛生保健系統、高等醫學院?;蚱笫聵I單位從事臨床護理、護理管理、護理研究、護理教育及社區衛生保健等工作。
管理學院
學院簡介:
管理學院成立于2000年9月,是我校較早成立的院(部)之一。目前,學院全日制在校生達2152人,涵蓋58個自然班,就業率始終保持在85%以上。
學院師資隊伍結構合理、能充分滿足教學需求的穩定且較強的師資隊伍?,F有教職工64人,其中高級職稱者19人,占教師總數的39.53%,雙師型教師28人,占比58.33%,碩士以上學歷教師占總人數80%。他們既具有深厚的學術造詣,又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能為學生提供最新的知識和實踐指導。
學院現有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兩個一級學科,下設工程造價、工程管理、房地產開發與管理、工商管理、財務管理五個專業,還有一個工商管理專升本專業以及兩個微專業,由此形成了完善的學科體系。2018年工程造價專業被評為高水平A類建設單位,2019年10月,該專業又獲評吉林省“一流專業”,《建筑工程計價》被評為吉林省一流課程,《建設工程項目管理》獲省級優秀課程,《西方經濟學》獲省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
學院的教學設施先進齊全,設有7個實訓室和1個省級創新共建實驗室,10個校企共建實踐教學平臺。此外學院還與63家企業簽訂校外實踐基地合作協議,通過與企業的緊密合作,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實習和實踐機會。
學院積極鼓勵教師開展創新性研究,教科研成果顯著。主持完成國家級教研項目1項,承擔省級及以上科研項目35項、教研項目37項,在各級各類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50余篇,主編、參編統編教材及著作16部,協同育人項目14項,省級創新共建平臺1項,校企共建平臺10項。其中,教研項目“工程造價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被評為吉林省優秀教學成果獎三等獎。
學院始終秉持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宗旨,大力加強專業建設與課程建設。持續深入推進教學改革,積極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積極開展教學研究工作,以實現制度化、科學化、規范化為目標,全力提升教學行政管理水平,推動管理學院各方面工作取得卓越成效,促使整體辦學水平大幅提升。
學院始終堅持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基于“OBE、產教融合”為理念,致力于培養滿足社會行業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即培育出具備扎實理論基礎、專業核心能力強,且擁有良好溝通協調能力、團隊意識、高度社會責任感和創新創業精神,綜合素質卓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同時,明確了“為吉林省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服務定位。學院始終堅持“扎實基礎、注重實踐、強化應用、追求創新”的辦學理念,逐步形成了“管仁立信、理學篤行”的優良院風。
學院高度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學科競賽,成績斐然。學院多次派出隊伍代表學校參加全國高等院校“工程造價專業”技能大賽、“用友新道杯”沙盤模擬經營大賽、“創新創業杯”全國管理決策模擬大賽、高教社杯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金蝶云管理創新杯等省級以上學科競賽,近五年來,獲獎800多人次。未來,管理學院將繼續秉承“明德、篤學、躬行、善建”的校訓,不斷提升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為社會培養更多優秀的管理人才,為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工商管理專業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健全人格,具有職業道德、創新品格和敬業精神,掌握企業管理、經濟學、市場營銷、法律等方面的基本理論與方法,適應行業領域一線需求的基礎實、能力強、素質高的應用型人才。
主要課程:西方經濟學、管理學原理、工程經濟學、運籌學、組織行為學、企業戰略管理、會計學原理、財務管理、運營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經濟法、市場營銷學、市場調查與預測、營銷策劃、商務禮儀、網絡營銷等。
就業方向:本專業學生畢業后可在工商企業、管理咨詢機構、金融公司、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從事企業管理、市場調研、營銷策劃、管理咨詢等相關工作。
公共藝術學院
學院簡介:
公共藝術學院始建于2000年,前身為藝術設計系,2011年學校轉設后,學院更名為公共藝術學院。學院設有環境設計、公共藝術、藝術與科技三個專業,三個專業同屬于設計學學科,其中環境設計專業2018年獲批吉林省教育廳“特色高水平專業A類”,該學科2018年獲評吉林省教育廳“十三五優勢特色學科”,2019年獲批吉林省“一流本科專業”。學院現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400余人,多年來為國家培養了8000余名畢業生。
學院設有環境設計、公共藝術、藝術與科技、風景園林、設計基礎、建筑技術、陳設設計7個教研室和1個實驗教學中心。建筑面積約24000㎡,教學樓內設有分圖書館,管內藏書2萬余冊。國際學術中心位于公共藝術教學樓二層,可容納1千余人同時參會,承辦過兩屆海峽兩岸大學校長論壇,并于2017年9月承辦第四屆華燦獎頒獎典禮。
位于教學樓三層的創意街區由十余間創新實驗室組成的,其中“家居空間體驗中心”、“材料展示店”、“DIY廚房”、“創意咖啡”等空間形成了目前全國唯一的環境設計專業等比例“建筑實體教具群”。學院實施“互動式”人才培養模式,設有“引企入校工作室”兩間,將人才培養實現與企業深度融合,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同時,學院建立了一批比較穩定的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校內外實習實訓環境。
經過25年的建設和發展,公共藝術學院形成了一支教學能力、科研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兼備的教師隊伍,2020年獲得省級教學名師稱號,2021年獲吉林省第八批拔尖創新人才。教學、科研水平不斷提高,各項成果不斷涌現。目前擁有省級重點和校級重點科研平臺各一個,創新團隊“本土文化藝術數字化的保護、傳承與傳播”2015年獲批省級創新團隊,2014年,“吉林省文化產業品牌研究基地”獲批吉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基金辦公室研究基地,“吉林省文化創意產業研究中心”獲批吉林省省屬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013年,“東北公共藝術研究中心”獲批長春建筑學院校級平臺。近十年來學院共完成省級教研、科研課題40余項,教師發表學術論文500余篇,出版專著(含教材)20余部。教學成果顯著,獲吉林省第七屆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吉林省第八屆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近年多次組織學生參加全國各類展覽(大賽),師生獲獎300余項。
學院重視課程建設,其中《設計色彩》、《室內設計》、《字體設計》三門課程被評為省級優秀課,《設計色彩》課程被評為省級精品課,《景觀學導論》為學校首個在線開放課程,2019年,“《室內設計》情境教學”獲吉林省教育廳高校“金課”建設項目,2020年,《風景園林植物學》獲得吉林省精品在線課。
依據學校定位,學院以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應用型人才為己任。致力于研究、落實集團董事長提出的“知識體系與職業素質體系相融合”的人才培養理念。通過理念創新、教學模式創新、課程設置創新,構建適宜于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是學院為之努力的目標。
環境設計專業
培養目標:本專業旨在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擁有良好的人文藝術素養,系統掌握環境設計專業基礎理論和專業技能,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具有較強的團隊合作能力、終身學習能力以及全球化視野,勇于探索、敢于擔當的,能夠服務于國家、產業和社會的未來發展的高層次應用型設計人才。
主要課程:設計基礎、造型基礎、形態構成、室內軟裝設計、家具設計、設計攝影、家居空間設計、辦公空間設計、餐飲空間設計、商業空間設計、展示空間設計、模型制作與工藝、居住區景觀設計、濱水空間景觀設計、快題設計、植物景觀配置、材料與工藝、施工與預算、設計思維與拓展等。
就業方向:本專業學生畢業后可到建筑、室內、景觀設計研究院、工程公司、建筑裝飾設計公司、軟裝公司、監理公司、廣告公司、出版社、市政園林、國家企事業部門從事環境設計相關工作。
土木工程學院
學院簡介:
土木工程學院是2000年學校建立伊始就設立的教學單位之一。目前,學院設有土木工程和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兩個本科專業。二十余年來,土木工程學院已為國家培養了近6000余名畢業生,遍布全國各地的建筑行業,受到了用人單位的好評。
為適應國家高等教育教學需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土木工程專業在原有的建筑工程方向基礎上,拓展了幕墻工程方向、施工管理方向、智能建造方向等3個特色專業方向。其中,幕墻工程方向為國內高校首創,自開設以來就業率達到100%;施工管理方向為省內唯一。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專業是為適應國家政策及城市發展需要省內首批設立,就業前景廣闊。
土木工程專業被評為“吉林省品牌專業”、吉林省“十二五”特色專業、“吉林省高等學校卓越工程師教育培訓計劃試點專業”、2019年成功獲批“吉林省一流專業”并推薦申報國家一流專業,結構工程學科被評為吉林省重點學科。學院擁有“吉林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吉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建筑節能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雙師雙能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吉林省校企聯合技術創新實驗室”。
土木工程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經過多年來的努力,形成了一支樂于奉獻,教學嚴謹,教風務實,全身心投入教學及科研工作的高水平師資隊伍。學院擁有全國徐芝綸力學優秀教師、吉林省教學名師、吉林省優秀教師、吉林省長白山技能名師、長春市“師德標兵”等多名優秀教師。
時光荏苒,積銖累寸,經過二十年的建設,土木工程學院在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等方面積極進取、不懈努力,取得了突出的成績。近年來,學院注重教學研究,深化教學改革,以科研促教學,教改科研水平不斷提高,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主持完成省級及以上課題40余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300余篇,出版教材20余部,獲“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3項,“吉林省教育科學研究成果獎”10余項,實用新型專利30余項;擁有省級精品課3門、省級一流課程2門、省級精品在線課程1門、省級優秀教學團隊3個、省級優秀基層教學組織1個。
土木工程學院在加強理論教學的同時,也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能力。學院連續6年代表吉林省高校參加了“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并取得優異成績。同時在“全國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專業大學生設計大賽”、“全國高等院校學生BIM應用技能大賽”、“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信息技術大賽”、“全國裝配式建筑職業技能競賽”、“全國周培源大學生力學競賽”等多項全國競賽中取得驕人成績。近年來,有多名學生考取全國重點大學研究生,如:浙江大學、同濟大學、吉林大學、蘭州交通大學、西安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
土木工程學院將繼續貫徹“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創新培育、全面發展”的育人理念,以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持教學改革,為培養滿足社會需求、具有國際視野的應用型人才貢獻我們的力量。
土木工程專業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立足吉林,面向全國,服務行業,具有職業道德、創新品格和敬業精神,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掌握土木工程學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識,獲得工程師基本訓練,具有較好基礎理論、較寬厚專業知識和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解決復雜土木工程問題的綜合能力),具有一定國際視野,能夠從事土木工程的勘察、設計、施工、管理、教育、開發等職業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主要課程: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土力學、土木工程概論、土木工程材料、工程地質、測量學、混凝土結構基本原理、鋼結構基本原理、房屋建筑學、基礎工程、建筑施工、結構試驗與檢測、建筑結構抗震、結構專業軟件應用等。
就業方向:本專業學生就業廣泛,畢業生可從事房地產開發、房屋建筑結構設計、施工、管理、工程造價等工作。繼續深造可報考結構工程、市政工程、橋梁與隧道工程等專業方向的研究生。
電氣信息學院
學院簡介:
電氣信息學院于2009年設立,至今已有16年的歷史,學院的學科門類、專業建設、實驗室平臺、師資隊伍和生源覆蓋等各項建設已經從規?;A段轉向高質量、高水平、高素質發展階段,為確保十四五規劃目標的實現,學院在遵循本科高等教育發展綱要基礎上與時俱進,科學嚴謹制定可持續性發展的實施戰略。將人工智能、互聯網+與各學科進行融合,充分利用專業未來發展趨勢不斷探索與改革。
學院設立四大學科門類,電氣類: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計算機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信息安全專業,物聯網工程專業;自動化類:自動化專業;通信電子類:電子信息工程專業,通信工程專業。四大學科、七個本科專業,相互之間形成了學科專業互補、師資及實踐教學基地等教學資源共享的特色學科專業群。
學院已經建成了一支水平較高、管理高效的師資隊伍。擁有專兼職任教師98人,其中副高級及以上職稱58人,中級職稱14人;博士2人,碩士76人,確保了學院專業群本科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
電氣信息學院在多名學術帶頭人、行業專家的帶領下,不斷學習借鑒國內外同類高校先進的教學管理經驗,積極與行業對接,走出了一條具有改革和創新相結合的校企融合之路,并力爭打造高質量、高水平、高素質的學科專業群。目前校內外教學實踐基地已成為培養應用型科技創新人才的重要育人基地,深入落實已獲批的教育部協同育人項目,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以提高整個人才培養質量。
電氣信息學院在“建筑環境感知與控制”吉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吉林省污水處理工程實驗室”吉林省發改委重點實驗室和新能源吉林省校企聯合技術創新實驗室三個科研平臺的支撐下創新出多項高水平科研成果,僅2020-2024年發表SCI、EI收錄的高水平學術論文40余篇,獲得吉林省科技成果進步獎三等獎兩項,申報省級以上課題40余項。近五年,學生各類學科競賽獲獎1800余項。2018年獲批吉林省產業創新專項資金項目(高新產業技術)“2018C019三級污水處理工藝及裝備集成驗證/開發平臺建設”,并獲得50萬項目資金的支持。2021年獲批吉林省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一流專業建設點、自動化專業一流專業建設點。
在學科建設飛速發展的大環境影響下,取得了多項本科教學成果。在實驗室開放、支持大學生課余科技活動等卓有成效的改革舉措基礎上,學院與校外優質科技公司聯合共建專業,并逐漸形成了“產學研創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
學院共成立了20個專業社團,經過組織與實踐,社團在學科競賽上取得了優異成績,獎項逐年遞增,僅2024年獲得省級及以上獎項人數達到1200余人次。
連續三年對已畢業的500名學生進行網上問卷調查,范圍分布在10個省20個城市,主要集中在廣州、深圳、上海和北京等。通過數據分析,70%以上的畢業生從事本專業,其中一部分已經成為企業的排頭兵和骨干。
今后,學院會根據新工科定位和目標,定期跟蹤畢業生就業情況和用人單位行業需求反饋,適時修訂人才培養方案,與時俱進,爭取為社會培養更好的專業人才。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
培養目標:培養具備電氣工程、控制理論、計算機技術以及信息處理等方面的理論與專業知識,通過電工電子技術、自動控制技術和計算機信息處理與應用技術等方面的綜合實練,培養在電力、交通、建筑、冶金等行業從事與電氣工程相關的系統運行、設備安裝與檢修、系統分析、工程設計與研發等專業技術型人才。
主要課程:電路原理、計算機類課程、電磁場、電機學、自動控制原理、信號處理、傳感器與檢測技術、電氣控制與PLC應用、單片機控制技術、電力電子技術、高電壓技術、電力系統分析、電力系統繼電保護技術、電力系統自動化、電力系統裝備與維護以及實訓實踐類課程等。
就業方向:本專業學生畢業后可在電氣工程、控制工程領域的裝備制造、系統運行、技術開發等部門從事設計、研發、運行等工作。發電廠和用電企業的安裝、調試、檢修和運行維護等。也可到新能源企業、教育或科研單位從事教學和應用研究工作。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政治思想堅定、全面發展,適應當前IT行業需要,具有良好道德修養、職業素養和人文修養,具備扎實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基礎技能,具備算法分析與設計、程序設計與實現和系統設計與開發的實踐能力,能在計算機系統研究、開發、部署與應用、大數據與數據挖掘等相關領域從事技術、設計、開發、維護等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主要課程:C/C++程序設計、算法設計與分析、離散數學、數據結構、計算機網絡、操作系統、軟件工程、JAVA程序設計、數據結構課程實訓、數據庫系統綜合設計實訓、JSP網站開發與設計實訓、計算機綜合能力實訓等。
就業方向:本專業畢業生具備在軟件工程、計算機應用開發、人工智能開發、計算機網絡及信息安全等領域的從業能力,可以在企事業單位從事應用軟件開發、大數據分析與管理、人工智能開發、網絡與信息安全、運營維護等工作;也可以加盟應用軟件開發團隊從事軟件工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