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湖北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校長周峰帶領研究生處(學科建設辦公室)、各研究生培養單位負責人以及展陳策劃人員,前往設計類研究生培養單位檢查2025屆碩士研究生畢業創作(設計)進展情況。本次檢查匯看采取走訪、匯看相結合的形式,深入了解設計類研究生畢業創作的題材、形式、進度、預期展覽效果以及面臨的困難與問題,針對如何進一步提升研究生畢業創作(設計)質量提出意見和建議。
本屆設計類研究生畢業創作(設計)整體以“跨界融合·數字賦能”為核心,通過多元的主題與前沿科技,展現出設計類研究生人才培養定位、發展策略以及培養模式的創新。
工業設計學院成立了專項研究生畢業工作小組,根據學校要求召開多輪畢業設計推進會,通過階段性匯看檢查,明確畢業工作任務節點與質量標準。各導師全程跟進指導研究生完善設計方案,圍繞湖北“51020”現代產業集群、五大核心產業,確定智慧出行、裝備制造、生命健康、社會服務、生態文明、文化創意等6個創作方向,以問題為導向、成果產出為績效,發揮設計學科的交叉性、面向地方產業,真題真做,推動研究生畢業設計助力社會服務能力的整體提升。
時尚藝術學院提出“A7管理模型”,強化導師與學院的雙層督導機制。通過層次化、系統化的管理架構,提升研究生人才培養質量。2025屆研究生畢業設計以“紅鋼城”為主題,聚焦武漢工業文化遺產的時尚轉化,將鋼鐵意志與生態美學融入研究生畢業創作中。作品涵蓋服裝服飾設計、纖維藝術設計、中國少數民族藝術研究三大方向,通過系列成衣、數字化工藝實驗及理論文本,構建起可穿戴的“工業記憶”。
環境藝術設計學院以雙導師制指導模式,對38名研究生畢業創作指導實施全流程質量監管,并形成一生一冊的研究生指導檔案。基于環藝學科專業發展的歷史積累,研究生畢業設計長期與課題關聯,聚焦“城市更新、鄉村振興、文化傳播、美育浸潤”等四大主題,畢業設計創作積極回應公共空間活化、文旅融合等社會需求。
視覺藝術設計學院研究生畢業作品,定位于探索技術賦能與設計表達跨界融合,作品覆蓋視覺傳達、科技圖像研究與攝影藝術三大研究領域,以技術驅動設計創新,優秀傳統文化題材(29件)、藝術與科技(10件)、人與自然(9件)等;通過AIGC生成式圖像、AR/VR虛擬交互、多感官藝術裝置等前沿技術貫穿設計創作,重構傳統文化的現代視覺語言。同時通過對傳統文化符號的“數字轉譯”,推動非遺文化的活態傳承。
手工藝術學院研究生創作方式多樣,涵蓋了傳統手工拉坯、現代3D打印技術以及綜合材料實驗等。既有對傳統陶瓷工藝的傳承與創新,也融入了當代藝術觀念,展現研究生獨特的藝術思考和表現風格。導師采用靈活的管理方式,既注重學術指導,又鼓勵學生自主探索,按照學校要求定期組織討論與反饋,確保創作方向的正確性與創新性。
創新學院實施階段推進導師督導機制,研究生畢業創作以“戰略導向、技術跨界、機制創新”為核心,構建了學術研究與社會服務融合的畢業創作生態。如《鄂洛云驛》《堤街煥新》《楚澤綺夢·交互之域》運用Arduino傳感器與新媒體交互,《風痕》整合壓力傳感與動態視覺生成,作品融合參數化設計、生成式藝術等前沿技術,形成“技術賦能藝術”的創新路徑。
實驗藝術學院研究生畢業設計以“技術實驗為基、批判思維為核、公共價值為向”構建了實驗探索的創作體系。本屆9名研究生畢業作品不僅彰顯個體藝術語言的突破,通過技術賦能,探索實現研究生畢業創作的主題性、實驗性、批判性。
周峰校長肯定了現階段研究生畢業教學工作,并對后期工作提出指導性意見:一是強化過程指導,構建精準幫扶機制。針對研究生在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等關鍵環節的瓶頸問題,為研究生提供學術支持、資源配套到位。二是壓實導師責任,筑牢質量管控防線。強調導師在指導過程中應正確履行指導職責,提升研究生的畢業創作(設計)水平;嚴格遵守學術規范,嚴把學位論文質量關。三是彰顯學科優勢,創新成果呈現范式。各培養單位要以畢業創作為抓手,注重在畢業創作(設計)中體現學科特色與差異化,創新表達方式和展陳手段,突出學科亮點。
研究生處處長尹傳垠在交流中表示,本次匯看不僅是研究生教學成果展示,更是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的階段性檢驗。后期各培養單位應進一步推動跨學科合作,深化校企聯動與社會服務,加大行業導師、產業教授參與研究生人才培養各環節力度,構建兼具學術深度與社會價值的設計類研究生人才培養體系。段理副處長在匯看期間,根據學位法相關要求著重對研究生學位授予資格審查、學位授予環節等事宜做政策性解讀。
從匯看檢查結果上看,各研究生培養單位高度重視研究生畢業教學工作,積極完善本單位研究生培養質量監控體系,做好進度把控細節工作。研究生創作(設計)主題積極向上,關注現實,服務社會。接下來,各培養單位要進一步建立跨學科協同創新平臺、完善質量追溯機制、打造特色品牌項目等,全面推進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作者:柴希)